司法下沉,在大山里架起“楓橋”
①在茂名,基層法庭邀請派出所、司法所到群眾家門口開展巡回審判,促成調解。
②茂名首個司法惠民中心設在高州市新垌鎮長流村。 受訪者/供圖
近年廣東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從源頭上減少訴訟增量
◎《南方》雜志記者/楊洋 發自茂名
◎本文責編/林若川
一個尋常的秋日,茂名高州市根子鎮公垌村,村委會調解室的氣氛“有點燥”。
原本是親戚又是鄰居的兩家人,因為相鄰土地糾紛相持不下,差點扭打起來,還揚言要打官司。
這兒離村里最近的鎮司法惠民服務中心2公里,自助立案平臺有案必立,但兩家官司真打起來,可能“親戚都沒得做”。高州法院金山法庭庭長朱祖永接該中心上報后,從27公里外的金山街道開車過來,越過彎彎繞繞的山路,來到村民的家門口調解矛盾。
法官并不是僅僅坐在審判臺上一判了之,而是“舍近求遠”走進群眾中做調解、化矛盾,土話土說,力求法治人和,從源頭上減少矛盾糾紛……用司法的專業術語,這就是“訴源治理”,是以預防和解決糾紛為主要職能的基層司法。
當前,廣東正全力構建“1+6+N”基層社會治理工作體系,深化“一站式”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推動各方力量下沉、自下而上化解矛盾。
茂名市的山區地帶,交通和經濟相對欠發達,山與山、村與村十里不同音。當地依托司法惠民服務中心推動司法下沉到鎮村的神經末梢,法院融入黨委領導下的社會治理體系和訴源治理大格局,一線法官為群眾心與心之間架起新“楓橋”。
小鎮“大法官”
“大家同一個村,同根同源,清明祭祖都一起喝酒的。不要吵,有話坐下來慢慢說?!敝熳嬗澜洺O锣l,皮膚曬得有點黑,后背被汗水浸濕,褲筒沾上了泥巴。但是他身著制服、佩戴法徽,到了村里開口一說,自帶威嚴。
兩家看到法庭“搬”到了村委會,也不爭鬧了,一五一十地說明了情況。
起因是老何拆房建房,李大姐認為堆放的建筑廢料侵占到自家荔枝園,要求清走;老何擺出種樹“占地不占天”的鄉規民約,建筑廢料都在自留樹樹冠投影范圍內,屬于自家地頭,并無侵占。
“這事情真上了法庭,判案也要講依據?!嫉夭徽继臁皇欠梢罁?,只有土地權屬證明才構成審判依據?!敝熳嬗垃F場普法。兩家一愣,說祖上都是一家的,分家分地的時候都沒有明確界限,也沒有土地產權證。
朱祖永和駐村民警、司法所工作人員一起,查閱了村里的圖紙,沒有找到相關的劃分記錄?!皼]有依據這個案子很難判決。而且打官司無外乎一邊贏一邊輸,我們能不能探討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調解結果呢?”他結合法理和情理提出解決方案,取兩家中間線劃界,老何把界外的建筑廢料清走,互不相犯。
權衡利弊之后,兩家最后接受了調解方案,通過司法惠民服務中心簽訂了協議書。而這份協議書經司法確認后具有法律效力,如果哪一方反悔不認,另一方就可以到法院申請強制執行,起到一紙協議定分止爭的作用。
止糾紛于未訴,化矛盾于萌芽。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我國國情決定了我們不能成為‘訴訟大國’。我國有14億人口,大大小小的事都要打官司,那必然不堪重負!”
推進訴源治理,小鎮“大法官”不僅要善斷情理法小糾紛,還要“拿捏得住”多方糾紛交織的大矛盾。
今年8月,同在金山法庭管轄片區的金山街道遇到一件棘手的案子。一個投資8000萬元的玩具廠項目,因為建設方因為資金吃緊,挪用玩具廠投資方的款項,導致合同履行陷入僵局,工人工資沒及時發出,多方糾紛環環相扣。
“這個糾紛錯綜復雜,涉及多方欠款,處理難度很大?!苯鹕浇值傈h工委副書記劉一波第一時間想到了“庭所共建”多元解紛模式,由綜治辦牽頭組織金山法庭、派出所、司法所干警組成聯調小組迅速開展糾紛調處工作。
朱祖永了解案情后認為,這個案子各方矛盾激化,如果進入司法程序,時間賬、經濟賬都是成本,項目等不起、工人拖不起。但是因為一年多來,幾方矛盾越積越深,無法平和地坐在一起協商。
“‘面對面’不行,咱們就‘背對背’。重在協調各方利益?!敝熳嬗绤⑴c庭所聯調,通過單方約談、組織面談、微信調解等各種方式,最后說服投資方愿意先墊付工人工資,與建設方約定建成的廠房歸其所有。在他的建議下,建設方的近50名工人與玩具廠重新訂立勞動關系,保住了飯碗,成功化解重重矛盾。
法庭轄下的小鎮雖小,但是大大小小的事情很多。從土地承包糾紛導致土地撂荒,到古荔枝樹管理,再到老人贍養糾紛,一樁樁一件件,都關系到當事群眾的切身利益,都列入了小鎮“大法官”的調解清單。
矛盾分流把在前
人們印象里的法官身著法袍、正襟危坐、落槌下判,實際上的法官卻上得了山、進得了廠,理得清人情、講得通道理,為的就是“案結事了人和”。
看起來基層法官的工作更忙了,但這背后卻有一個關于訴訟源頭治理的“加減法”。
朱祖永跟《南方》雜志記者算了筆賬。
數據顯示,2022年廣東法官人均結案357件,居全國第一,比2018年提升28.7%。以金山法庭為例,一共兩名員額法官,2021年收案750多件,人均370多件,每個工作日起碼開兩次庭,多的時候開四五次庭。
由于近年來金山法庭加大訴源治理力度,依托司法惠民服務中心,法官把大量的糾紛和案件化于萌芽、止于訴前,2022年收案下降到600多件,今年1—8月更是比同期減少了25%。
“法官有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把案件辦好,一審服判息訴率提高,各方面考核指標更好看了。以調解促進的訴源治理,看似對工作做‘加法’,實則做‘減法’?!敝熳嬗勒f,這對基層來說能夠有效節約司法資源,提升司法效率。
一個法庭如此,放在高州全市來看,成效更為明顯。
高州法院2020年受理案件數同比下降14.53%,其中刑事案件受理數同比下降18.05%,作為反映地方社會治理效果的“萬人成訟率”,當年同比下降3.88個百分點,至今連續3年下降,“民轉刑”案件同比下降35%。2022年以來,五個基層法庭會同轄區派出所、司法所累計開展委托調解、聯合調解3657場次,化解各類糾紛2573件,調解成功率達85.7%;收案數同比下降25.29%。
一個原本矛盾相對突出的山區縣級市,為什么訴源治理成效如此明顯?
2019年10月,高州法院在新垌鎮長流村率先啟動試點,建立首個司法惠民服務中心,并逐步打造覆蓋28個鎮街的“庭所共建”多元解紛新模式,大量基層矛盾能調則調、繁簡分流,推動訴源增量減少,實踐“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的“楓橋經驗”。
走進位于根子鎮的司法惠民服務中心,《南方》雜志記者看到,除了道路交通糾紛一體化處理平臺,還配置了多元化遠程調解平臺等,工作人員可以根據群眾反映問題的類別和矛盾程度,進行分流和處置。
“有一次法官下鄉,組織十幾名有訴訟爭議的村民,在這里觀看了一場庭審直播,有的看完就發現自己的預期太高,法律范圍內不予支持,最后愿意協談和解了?!备渔傸h委副書記潘露說,這里被稱作“中國荔枝第一鎮”,鎮里近年產業經濟活躍,許多糾紛也化于萌芽,近3年都沒有一起因荔枝、龍眼產購銷糾紛而起訴的司法案件,很大程度得益于司法惠民服務中心的矛盾分流作用,為基層提供了和諧的司法環境。
高州市人民法院院長李亞車做了一個生動的比喻:“司法惠民服務中心圍繞‘治未病——法治宣傳’‘看門診——訴前化解’‘找??啤憬菰V訟’‘重警示——以案釋法’四大功能,形成了市、鎮(街)、村和重點行業全覆蓋的司法惠民服務網絡,化解了大量交通事故、土地林權、家事等糾紛,將快捷高效的矛盾糾紛解決機制延伸到了基層的‘神經末梢’?!?/p>
融入共治大格局
廣東作為經濟大省、人口大省、訴訟大省,收案數長期居全國第一,“案多人少”矛盾突出。近年來廣東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從源頭上減少訴訟增量。2022年廣東全省民事案件收案歷史性首次下降。
在茂名,經過自下而上的發展,目前全市已建成158個司法惠民服務中心,累計接待群眾法律咨詢10.4萬余人次,前端化解糾紛3.7萬余件,解決爭議標的金額5.7億余元。作為“楓橋經驗”的新實踐,茂名此舉被復制到肇慶等市,并被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吸收為“網上巡回法庭”經驗在全省法院推廣。
以訴源治理架起的這座新時代“楓橋”,不僅在具體案件中連接起當事人握手言和暢通心結,也在工作機制上聯結凝聚各部門共建共治的解紛合力。
前段時間,茂名信宜市水口鎮司法惠民服務中心短時間內接了3撥咨詢。其中包括,27名工人被某包裝紙廠拖欠工資19.1萬元,25名工人被某皮革廠拖欠工資8.4萬元,5名工人被某裝飾工程公司拖欠16.1萬元,來到中心尋求法律上的幫助。
信宜市人民法院迅速聯合信宜市人社局派員組成“法院+人社”調解團隊,通過鎮街干部查找相關工廠負責人,經過法院工作人員明之以法、人社局干事和街道辦干部曉之以理,最終促成調解協議,工人順利辦理“行政調解+司法確認”相關手續。
3天速調57起勞務糾紛,有效防止矛盾回流到社會。
茂名法院主動融入黨委領導下的社會治理體系和訴源治理大格局,加強對人民調解、行業調解、法院特邀調解等解紛力量的指導和支持,打造“法院+人社”“庭所共建”“道交一體化糾紛處理”“漁家法庭”等模式,讓矛盾糾紛實質性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
“訴源治理的‘訴’在法院,但‘治’在社會治理體系中?!泵形ㄎ瘜B毼瘑T史鵬志在接受《南方》雜志記者采訪時說,“茂名在全省首創建立市委常委會每周研究一個鎮(街)基層社會治理重點工作制度,加快推進‘1+6+N’工作體系建設落地,包括法院在內的司法力量整體下沉,有力推動基層社會治理提質增效?!?/p>
新的格局下,訴源治理并非法院“一家之事”,法官的角色也從單純的審理轉向參與治理。
茂名市中級人民法院黨組成員、副院長王宇慶在接受《南方》雜志記者采訪時說:“以治理為導向,法官審判案件不應僅僅‘以數量論英雄’,更應注重訴源治理本身和提高審判質效相互促進,服判息訴率、案訪比等效果指標更好,反映的是人民群眾對公平正義的感受更深了?!?/p>
法律有尺度,法官有溫度。
大山里的“楓橋”,是群眾解紛的“連心橋”,更是共建共治的“立交橋”。
深呼吸
在“末梢”,治“前端”
遇到大小矛盾“法庭見”?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司法離群眾更近了,“遇事找法”漸漸變成了群眾口中的“遇事找法院”,公正司法作為維護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不斷前移,司法資源承壓。而這一現象體現到基層,就是案子越來越多,但是有的程序已結但訟爭未解,矛盾反而越積越多。
基層一線法官,就是挺在社會治理的“末端”,壓在“前端”“治未病”的“鄉土醫生”。
當記者跟隨法官走在茂名鄉間的山路十八彎,更能體會到打通法治“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意義。有的矛盾得不到及時解決,就會滾雪球滾成更大的風險。
那要怎么抓?怎么治?
“黨政動手,依靠群眾。預防糾紛,化解矛盾。維護穩定,促進發展”的新時代“楓橋經驗”指明了方向。落實到基層司法上,就是法官深入群眾中去解題解難,“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醫之于無事之前”,蘊含著法治人和的中國式智慧。
訴源治理的本質,就是基層社會治理。在“源”上分流、在“治”上融入、在“理”上疏通,用法治方式解決矛盾問題,提高基層治理能力,也是建設法治廣東、平安廣東的題中應有之義。
網編:盧益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