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三大動力”,再造一個新廣東
以創新為引領,廣東制造開啟一場品質躍遷。圖為深圳企業柔宇科技打造的全球首條類六代全柔性顯示屏大規模量產線。 南方日報/供圖
位于南沙自貿區的南沙港集裝箱碼頭 。 南方日報/供圖
廣東省委十三屆三次全會作出“錨定一個目標,激活三大動力,奮力實現十大新突破”的“1310”具體部署并指出,奮進新征程,我們要把握規律、把握主動,著力激活改革、開放、創新“三大動力”,再造新征程廣東現代化建設關鍵新優勢
◎《南方》雜志記者/陳健鵬 發自廣州、深圳等地
◎本文責編/蔣玉
45年前,廣東以“敢為天下先”的擔當“殺出一條血路”,率先改革開放,完成了從經濟相對落后農業省份到全國第一經濟大省的驚人跨越,并連續34年居全國第一,書寫了波瀾壯闊的發展奇跡。
2023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視察時強調,廣東是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先行地、實驗區,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大局中地位重要、作用突出。要錨定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目標,圍繞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和構建新發展格局這個戰略任務,在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提升科技自立自強能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等方面繼續走在全國前列,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
“改革開放是廣東最鮮明特征,高質量發展是廣東最光明前途?!?023年年初,廣東省委書記黃坤明在被稱為“新春第一會”的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上發出動員令,“我們堅定不移往前走”,扎扎實實抓好今年,抓好5年,再深耕10年、30年,必定能再造一個新廣東、再創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跡。
廣東省委十三屆三次全會作出“錨定一個目標,激活三大動力,奮力實現十大新突破”的“1310”具體部署并指出,奮進新征程,我們要把握規律、把握主動,著力激活改革、開放、創新“三大動力”,再造新征程廣東現代化建設關鍵新優勢。
以改革的辦法推進改革
2023年10月15日,廣州第三個“營商環境日”到來,這也是廣州實施營商環境6.0改革以來的首個營商環境日。
自2018年開始,廣州持續推進營商環境改革從1.0到6.0迭代升級,共頒布540余條具體舉措,其中50條改革舉措入選國務院辦公廳在全國復制推廣的營商環境創新試點改革舉措清單。目前,市場主體總量突破330萬戶,改革成果惠及廣大經營主體,為城市經濟發展注入不竭動力。
改革的基因,早已融入廣東的發展血脈中?!案谊J敢試、敢為人先”,是廣東改革開放45年來的強大動力、時代標識,激勵著干部群眾勇當新時代的“拓荒?!?。
新征程上,我們遇到的很多問題都是前所未有的,推進改革的復雜程度、敏感程度、艱巨程度絲毫不亞于45年前,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蹄疾步穩深化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
當前,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在“新春第一會”上,廣東以“等不起”的緊迫感、“慢不得”的危機感、“坐不住”的責任感,打出“高質量發展”的鮮明旗幟,奏響走在前列、當好示范的強音,矢志“再造一個新廣東”。
激活改革動力,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并不是異想天開,而是有著明確的方向性要求,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廣東把主題教育作為重大政治任務緊緊抓在手上,牢牢把握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緊緊圍繞“學思想、強黨性、重實踐、建新功”的總要求,一體推進理論學習、調查研究、推動發展、檢視整改、建章立制等重點措施,突出鑄牢對黨忠誠,突出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突出實踐導向,突出站穩人民立場,突出強化作風建設,推動政治建設得到新加強、理論武裝實現新提升、高質量發展邁出新步伐、服務群眾取得新成效、黨風政風展現新氣象,進一步解放思想、堅定方向、明確思路。
改革再深入,就是啃“硬骨頭”。廣東一方面立足服從服務全國大局,自覺把廣東的改革發展放到全國大局中定位和謀劃;另一方面則加快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向改革要更大發展空間。
廣東充分發揮改革先發優勢、政策優勢、地緣優勢、平臺優勢等,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與發展為牽引,做好改革總體規劃,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點、更深層面高水平推進改革發展,集成式供給促進高質量發展的制度,進一步用好深圳綜合改革試點等平臺,高效有序推進各大戰略合作平臺創新改革舉措,創建全國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先行先試科技創新、國資國企、數字政府、信用廣東等領域深化改革。
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廣東的突出短板在縣、薄弱環節在鎮、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對此,廣東深入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并將其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頭號工程全面推進,矢志提高發展平衡性和協調性,使其成為廣東的優勢塑造工程、結構調整工程、動力增強工程、價值實現工程。
制造業是廣東深厚的“家當”,也是高質量發展的“利器”。廣東深入實施大產業、大平臺、大項目、大企業、大環境“五大提升行動”,堅持傳統產業、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并舉,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并進,抓項目、建平臺、優環境并推,挺起廣東現代化建設的產業“脊梁”。
海洋強省建設是廣東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廣東實踐的“藍色動力”。廣東不斷加快構建科學高效的海洋經濟發展格局,做大做強做優海洋牧場、海上能源、臨港工業、海洋旅游等現代海洋產業,強化涉?;A設施、海洋科技、海洋生態等支撐保障,力求在打造“海上新廣東”上取得新突破。
綠美廣東生態建設是廣東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牽引,也是關系廣東長遠發展和民生福祉的重要工程。廣東精準發力植綠護綠擴綠,持續用力減污節約降碳,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打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有效轉化通道,讓綠色成為廣東的鮮明底色、重要特征。
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廣東堅持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教育人民、指導實踐,凝聚奮進新征程的強大精神力量,涵養向上向善、剛健樸實的文化,不斷豐富高品質文化供給,更好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面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大灣區故事、廣東故事,建設好展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重要窗口……
奮進新征程,廣東進一步提振改革精氣神,推動思想再解放,堅持以改革的辦法推進改革,再造體制機制新優勢。
以開放拓展發展新空間
2022年10月底開始,作為制造大省的廣東,多地市政府部門紛紛“組團出?!睋層唵?;2023年夏天,廣東各地涌動一股“出訪熱”,由黨政領導帶隊,組織訪問團密集赴外考察……對外開放,廣東步履不停,折射出廣東拓展發展新空間的共識。
廣東經濟的外向型特征顯著。近年來,廣東對外貿易依存度保持在60%以上;近五年來,廣東外貿相繼邁上7萬億、8萬億元新臺階,連續37年居全國第一。
但隨著全球經濟復雜多變、外需持續走弱,廣東同樣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減弱帶來的巨大壓力。面對新形勢,廣東通過加強對內開放、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深化粵港澳合作、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建設海上廣東等,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拓展經濟縱深,優化生產、分配、流通、消費體系,把經濟底盤筑得更厚更實、經濟觸角伸得更遠更深。
對內,廣東通過進一步參與國內大循環,實現互利共贏。
消費作為我國經濟增長的第一拉動力,是暢通產業循環、市場循環的重要基礎。廣東積極從消費場景創新、消費條件改善、居民收入增長等方面精準發力,堅定不移實施擴大內需戰略,著力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
人間煙火氣,最撫百姓心。12月11日,廣東省商務廳聯合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組織開展廣東“粵消費 粵精彩”消費券活動,在全省范圍內發放3億元消費券,小至一蔬一飯、大至住宿旅行的精準投放,讓廣東消費券在特定時間內快速轉化為現實購買力,撬動更多的社會消費潛能。
2023年以來,廣東相繼推出《促進廣東省綠色智能家電消費實施方案》《廣東省進一步搞活汽車流通擴大汽車消費實施方案》等政策文件,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車、綠色智能家電等大宗消費,加大餐飲、文旅、養老、育幼等服務消費促進力度。根據省政府工作報告,廣東將推進廣州、深圳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和6個區域消費中心城市建設,培育一批國內外品牌消費集聚區,開展縣域商業建設行動。
廣東省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前三季度,廣東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51萬億元,同比增長5.4%,商品零售額增長3.4%,餐飲收入增長23.7%。
2023年3月3日,由廣東省商務廳主辦的2023年“粵貿全國”活動正式啟動,進一步開拓國內市場、促進消費升級。據了解,自2021年以來,廣東省商務廳累計組織250多場線上線下“粵貿全國”經貿交流活動,超過6萬家次廣東企業參與,促成了一大批合作項目落地落實。
對外,面對外需疲軟、成本攀升等問題,廣東依托粵港澳大灣區等平臺,加強粵港澳三地規制對接,通過強化渠道構建、疏通堵點、優化營商環境等方式,不斷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
2023年5月5日圓滿落幕的第133屆廣交會,刷新了多項辦展紀錄:總展覽面積從118萬平方米增至150萬平方米,展位數量從6萬個增至近7萬個,線下參展企業從2.5萬家增至近3.5萬家,新參展企業超過9000家,累計進館人流量超290萬人次,線下出口成交達216.9億美元……一項項可觀數據為中國外貿注入“強心劑”。
2021年以來,廣東相繼出臺了《關于推進貿易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關于新時代廣東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關于實施“五外聯動”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意見》等系列政策,對外經貿實現穩增長、調結構、提質量,推動廣東高水平對外開放繼續走在全國前列。
2022年,廣東進出口總值達8.31萬億元,規模再創歷史新高,占全國19.8%。2023年前十個月實現進出口額68057.9億元;其中出口增長2.5%,高出全國2.1個百分點。
全面深度激發創新活力
日前,在一項“全國大考”中,廣東連拿7年第一。據《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3》顯示,廣東省區域創新能力蟬聯第一,連續7年領跑全國。
廣東省委十三屆三次全會提出,要激活創新動力,再造發展活力新優勢,牢牢把握創新第一動力,把科技創新作為重中之重,推動創新落到產業上、企業上、發展上,大力營造崇尚創新、鼓勵創新、勇于創新的濃厚氛圍,善于創造性抓落實,把全社會的創新創造活力充分激發出來、凝聚起來,煥發熱烈升騰的時代氣象。
然而,廣東制造業發展是在相對較短時期內、以快速跳級的方式發展起來,關鍵基礎技術沉淀不足,大而不強的局面還沒有發生根本性扭轉。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度融合,以新一代通信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為代表的一系列新技術加快突破,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創新,推動制造業生產方式、發展模式和企業形態發生根本性變革,為廣東從制造大省到制造強省轉變提供了重要的戰略機遇。
2022年6月,由廣州無線電集團、廣電研究院牽手華為,依托廣州“鯤鵬+昇騰”生態創新中心的產業基礎和服務實踐聯合打造的廣州人工智能公共算力中心掛牌啟動,為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構筑人工智能產業高地提供了有力支撐。
人工智能產業是廣東創新發展的重要發力點。根據《廣東省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廣東將繼續培育建設一批人工智能產業園區,到2025年,產業核心規模突破150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達到1.8萬億元。
向新能源汽車轉型,廣東也走在全國前列。廣東省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全省新能源汽車產量接近130萬輛,同比增長140%,約占全國總產量18%。也就是說,全國每生產6輛新能源汽車,便有1輛來自廣東。
大數據產業作為數字經濟的基礎,近年來,廣東聚焦關鍵核心領域技術創新,破解數字技術“卡脖子”難題。2022年5月,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樞紐節點韶關數據中心啟動建設。韶關引入相關能源、制造、應用等項目,引進培育9個大數據團隊,加快傳統產業數智化轉型。未來,韶關將建成擁有50萬架標準機架、500萬臺服務器的超大型數據中心。此外,廣東還推動成立灣區半導體、廣大融智、智能傳感器等產業集團,設立總規模超千億元的6只投資基金,支持廣州、深圳、珠海等地發展集成電路產業集聚區。此外,廣東還扶持發展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軟件與信息技術服務業、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產業等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和新興產業,協同推進產業、企業、園區等數字化、智能化、高端化轉型。
圍繞產業需求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發揮市場優勢牽引科技成果轉化。2022年,廣東全省研發經費投入達到4200億元,研發投入強度達到3.26%,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增加到6.9萬家,研發投入、研發人員、高新技術企業量、發明專利有效量、PCT國際專利申請量等主要科技指標均居全國首位。
2023年前三季度,廣東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6161.63億元,同比增長4.5%。2023年全年,廣東經濟總量極有希望突破13萬億元大關。
改革開放以來,廣東從相對落后的農業省崛起為第一經濟大省,動力源自改革、源自開放、源自創新。45年后,改革開放再出發。廣東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統領廣東一切工作,高舉新時代改革開放旗幟,激活改革、開放、創新“三大動力”,奮力推動廣東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網編:盧益飛